“森哥,戴好安全帽,快躲到大樹后!快!”
一陣急促的呼喊聲從身后傳來,這已不是工程師吳森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了,山頂的碎石滾滾落下,嘩啦啦地砸在不遠處的樹干上。“強強,你又救我一命。”吳森向同伴李強開玩笑道。其實,像這樣驚險的一幕,隊員們早已習以為常。
八月的九寨清新秀麗,純凈靈逸。而此時,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勘集團)的專業監測隊員們,身著橙色工作服,肩挎雙肩包,手持登山杖,他們無心駐足童話般的美景,穿梭于九寨的茫茫林海之中,與高山為伍,與小溪為伴,披荊斬棘,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加快九寨溝景區地質災害專業預警體系建設,打造全天候的智慧守護者。
“我們的目標是要保證所有的監測設備能正常運行,并讓每一臺監測設備發揮其應有的監測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護景區內游客、居民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團隊項目負責人陳渠波經常在隊友的耳邊叮囑到。
九寨溝地處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區,由于特殊的地質條件,讓九寨溝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域。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7.0級地震發生以來,特別是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啟動后,九寨溝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就成為九寨溝景區內一項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務。
為確保九寨溝景區能夠早日重新開園迎客,川勘集團積極參與九寨溝災后重建,先后承擔了九寨溝景區一期8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ZL1、ZL2標段共計46處地災點治理的施工、二期54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ZL1標段施工和ZL2標段勘察設計以及九寨溝漳扎鎮多個地災治理工程施工任務。
2019年7月30日,川勘集團憑借在地災防治領域專業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九寨溝景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項目》,也是集團首次承擔世界自然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地質災害監測項目。
該項目針對景區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特點,在各種專業地質災害監測設備與物聯網和通信技術集成的基礎上,構建地質災害監測、分析、預報、預警和應急服務于一體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視化服務平臺。
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通過對地表位移、裂縫變形、泥位高度等災害體自身特征的監測和對降雨等環境要素監測,并結合視頻觀測,分析災害體發展變化趨勢,預判其失穩所造成的災害,及時通過智能燈控系統、網絡顯示系統及聲光報警系統發出防災減災預警信息。
77處崩塌、23處泥石流溝、10處不穩定斜坡、13處滑坡,為查清九寨溝開園區12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具體情況,川勘集團的監測隊員們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崎嶇小路上,有的點位往返需要近八個小時,午飯只能在山上隨便應付點。當被問及這樣的生活累不累時,正在嚼著干脆面的李強毅然地回答道:“辛苦和勞累只是暫時的,我更喜歡每天這種踏實充足的感覺。”
由于項目工期極其緊張,技術員齊得旭在孩子剛出生7天就趕赴現場,中途回家時已經錯過了孩子滿月的日子,父親因患病手術也無法抽身照顧。
2019年10月15日,項目全面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安裝師傅和技術團隊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攀爬,終于來到了80號點位則多溝泥石流設備安裝現場。一個多小時的安裝和調試后,終于架上了第一臺泥位監測設備。“給總部打電話,看下設備上線沒,后臺有沒有采集到數據”。在得知設備已正常工作時,全體在場人員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和幸福的微笑。
期間,四川省地礦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建明,副局長李成冰、自然資源部二級巡視員薛佩瑄,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安世澤、總工程師錢江澎,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廖華成等先后親臨項目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和慰問項目部職工。
九寨溝縣人民政府縣長陶鋼、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徐榮林、局長趙德猛、副局長仁青周多次到項目部指導,并幫助協調項目推進事宜,該局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生態地災組溫勇副處長更是帶領監理工程師督戰在項目部生產第一線,嚴格把控工程質量關。
在項目工期極端緊張的情況下,川勘集團集中抽調精干力量,克服了設備種類繁多、地災點位復雜以及山高路險、高海拔嚴寒等惡劣環境的影響,于2019年11月順利完成了九寨溝開園區地災監測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 12月份開始試運行,為全天候守護九寨溝景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貢獻了地勘人的擔當和力量。
川勘集團 李佳偉 王澤